郑凌,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ICU病区负责人、副主任医师。2019年暑期,担任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指导老师,深入农村,指导同学们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农村。在疫情面前,郑凌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,自打1月23日晚开始,她奋战在一线,没有回过家。
当天,郑凌趁着休息时间浏览疫情新闻,她的职业敏感性告诉她,接下来任务会很重。“我已经做好长时间不回家的准备。”紧急接到医院设立观察病房的通知后,郑凌就和家人商量好,主动申请参与病房值班工作。
当晚,该院就接诊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,由于患者出现了胸闷不适,需要拍摄胸部CT进一步检查。凌晨三点,郑凌立刻穿戴好防护用品,用轮椅推着患者去放射科完成了CT检查,直到检查结果提示,患者未出现肺部严重感染,她才稍稍松了一口气。
作为呼吸ICU病区负责人,郑凌要每天查房,并诊疗病区的数十名病人。她每天只休息4、5个小时,无论多晚,只要有新来的病人,她就要第一时间去诊疗。
到了晚上,除了门诊和巡查,作为专家组成员,郑凌要对急诊发热患者进行会诊分析,判断并给出治疗意见。值班之余,郑凌还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“桌面演练”,协助医院制定门、急诊患者相关病例处置流程图,并对科室的同事进行专业防控工作教学。
工作中,很多患者显得很焦虑,郑凌要带着医护人员打起十二分精神接诊,与他们沟通。在医护人员悉心相处和沟通下,患者们的焦虑情绪逐渐好转。
在郑凌看来,最大的考验来自于病毒的传染性。一线医生要近距离和患者接触,取样做核酸检测。过程中,液体喷溅可能造成感染,所以不仅要标准规范操作,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。
平日里,看到年轻女护士穿着厚重的连体防护服,郑凌十分心疼。她们既要护理病人,还要做好污染区消毒工作,工作量成倍增加。一天工作下来,口罩在脸上产生勒痕,可大家都没有吭声,她们想着,要积极备战,还有病人在等着自己。
特别对女医护人员来说,穿着防护服长时间工作,上厕所变得十分困难。一次,科室里的一个年轻护士,专心做护理工作,不吃饭不喝水,一直没上厕所,下班时因为低血糖晕倒了。
让郑凌感动的是,所有奋战一线的同事,即使承受疲惫和危险,即使作息时间被打乱,也从没有说过一句累和害怕。
在同事眼里,郑凌是一台开足马力的“发动机”,每天不是在坐诊,就是在病房里巡查。“2003年我参与过非典救治,目前工作量比当年大,只要能保证病人生命安全,大伙的努力就是值得的。” 她说。
(该文2020年2月14日发表在中青报客户端、中国青年网等平台,部分图片来源于共青团中央)